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二種現在台灣不容易見到的海螄螺





  • 留言者: 信鴿
  • Email: au663927@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3-01-09 20:07:29
借分享
[版主回覆01/10/2013 16:58:43]您可用文章下面的"我要引用"鍵





  • 留言者: 阿弟
  • Email: ardinkimo@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01-03 13:33:38

怎麼好。


 







  • 留言者: 阿弟
  • Email: ardinkimo@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01-02 23:26:29

一、台灣買的嗎??


2、在那裡買的呢?


3.、一個多少錢??


 


[版主回覆01/03/2012 07:41:22]下雜魚堆撿的,免錢~~~





  • 留言者: 三流俠
  • Email: cde1240@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01-02 07:59:53
漂亮又可愛!
[版主回覆01/02/2012 20:56:16].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冷粥面

前些日子貼過一坨黑黑的不知什麼東西的,泡出來據說喝了會"彷彿一股熱氣自丹田直衝腦門,蔓延至臉頰耳根,手掌則泛紅微熱"的神物。


ㄟ.....基本上,宋代也是有葉茶沖泡的.....但是貴族文人鬥茶,鬥的可不是那種泡出來湯湯水水的東西。不論是趙拮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都能看出,鬥的是連同茶葉一起喝下肚的末茶,且茶湯的調製稱之為"點"而非"泡"。


《大觀茶論》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複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


以上囉哩吧說的說得是什麼?讀書時國文課上過的東西是不是都還給老師了呢?


"點茶不一"從後面的句子推斷,比較好的解釋是:點茶因為手法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有問題的狀況)。


第一個問題是"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面點",就是說,茶粉加水調成膏狀後馬上加入熱水,手很用力的刷茶但是茶筅卻擊拂無力,這樣式刷不出像蟹眼般的泡泡,稱之為"鏡面點"。問題是為何手很用力但是茶筅卻擊拂無力?這不是自相矛對嗎?為何用力卻又無力,去買罐抹茶來刷刷看就知道啦~~~第一次用茶筅刷茶的通常會這樣,用很大的力氣,但施力不對茶筅作用在水面的力道反而小了。


後面趙拮有補充說明

"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複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


擊拂無力不能形成茶面,結果水歸水,茶末歸茶末,水乳未能交融。


這時刷出的茶就會像下圖這樣,幾乎無泡,如鏡面一般能反射光影了。



再來第二個問題是:


"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


意思是手很用力,茶筅也重重的擊拂水面,但是力道還是不對,會生成一些大小泡泡,但是泡沫不能凝聚,泡沫很快消散,露出水痕。點出來的茶會像表千家點的那樣,露出一個池塘



 


重點來了,什麼是"粥面未凝"粥面是什麼?"雲霧雖泛"雲霧形容得是什麼?怎麼樣才是正確的點法?


宋代點茶分七次注水,第一個步驟是調膏


"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


調膏時注入的水量要與茶量相配,這邊的調膏跟日本抹茶道中鍊濃茶一樣,有點像泡麥粉,調出來的茶膏有點像未稀釋的油漆,也就是所謂的"調如融膠"。接著是第一道柱水,


"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蘖之起面。疎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


注水時要沿著盞緣澆注,要輕輕少量的注水,不要讓水直接灌澆在茶面上。這時茶還是膏狀的,若急注水會讓茶膏亂噴。茶筅的擊拂要靠腕力,這時茶湯濃度非常高,像星星月亮的大小泡泡很容易生成,茶湯最基本的泡泡就在這時建立。接著是第二道注水,


"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止,茶面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璣磊落。"


注第二次水時,茶面已有泡沫,這是水快速的衝擊茶面已不會讓茶湯亂噴,就像用水急注拿鐵,咖啡是不會噴出的。這時一樣用腕力擊拂,泡泡的顏色漸漸變化。再來是第三次注水,


"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旋複,表裏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第三次的水再多加一些,擊拂像前二次注水一樣,這時如蟹嘴吹出的泡泡漸漸泛起溢滿茶面,茶面的顏色已有完成時的十之六七色調了。接著是第四次注水,


"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真精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注湯 少,位置或如前。"


第四次注水要比第三次少些,運筅的速度要慢些,這樣的速度就不會再生成大泡泡,太大的泡泡會破裂消失,中泡泡會漸漸轉變成綿密的泡泡。接著是第五次注水,


"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


第五次注水已接近完成時的茶湯濃度了,這時較大的泡泡非常容易破裂,小泡泡則容易生成,這時茶面的泡泡若不滿意,則輕勻的擊拂,若泡泡很多了,像靄如雪了,就慢慢停止。接著是第六次注水,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然,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


在第六次注水前,其實茶湯表面的泡泡已經完成,但是整這茶面泡泡的整體形狀還不甚完美,所以這時要調整"泡泡堆"的表面曲線,茶筅只是在茶面上緩慢的移動將泡沫面撫平。接著是第七次注水,


"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力過也。”


從這些文句看來,第七次注水的用意在於調整茶湯的濃度,濃度剛好也可不加這第七次的水。茶筅迴旋於茶面如同日文的"の"然後從茶湯中間抽出茶筅,茶面就會中間突出,而周圍較薄。最後《桐君錄》那一句裏的"餑"是什麼意思?陸羽 《茶經‧五之煮》"凡酌 , 置諸碗 , 令沫餑均。 沫餑 , 湯之華也。 華之薄者曰沫 , 厚者曰餑 , 細輕者曰花。"這樣明白了吧?厚厚的泡泡就叫做"餑"。


而這層泡泡更是多多益善啊~~~~


 



上圖像不像冷掉的粥面?有點綠?


宋代白茶的樹種搞不好已經滅絕,更不用說製茶的方法早已失傳,好那再看看下圖更好的抹茶點出來的泡泡,白多了,是不是更像粥面了?


這還覺得不像?那麼那坨黑烏烏的東西泡出來的咖啡色汁液又是哪一種粥呢?


 



中間微凸的泡沫是不是就是"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
 



  • 留言者: 而富居主
  • Email: tea_and_art2688@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2-13 02:29:24

好文! ~圖文俱佳~!  學習了~!


[版主回覆12/13/2011 07:54:21]^^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四開鎖


好玩的四開鎖,又稱機關鎖,古代這類鎖的機械結構恨簡單,只要二片鐵片就能開鎖,所以有些鎖就玩些花樣,比如這把就是把鎖孔隱藏起來,要花些時間找到鎖孔,鎖孔出現後,看是要用鑰匙,還是鐵片都能開鎖。


找鎖孔這件事,目前的測試是女生要比男生來得快,不過目前樣本數還很少~~~~







  • 留言者: 聞殊草堂
  • Email: ttg407@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2-08 22:52:08
我也不知道,所以拼命問,

希望有知道的人。






  • 留言者: 聞殊草堂
  • Email: ttg407@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2-07 23:25:13
那是袁世凱的兒子,民初四才子之ㄧ袁克文的收藏品.
[版主回覆12/08/2011 20:59:26]他們袁家的東西,我當然不知道啦......





  • 留言者: 聞殊草堂
  • Email: ttg407@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2-06 14:06:55
想請教:

不知您有沒有聽過~攻胥鎖,這個名詞.

[版主回覆12/07/2011 21:19:10]沒,那是什麼東西啊?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兩件有趣的事


這種普通的青花小碟,幾年前是ㄠ來當贈品的,現在發色好沒刻字的也要RMB6-700。




照例看屁屁,這圈足不錯吧。




近看,刻了個字,現在看到的幾乎都是刻字的......





這是第四張照片了,看出問題了嗎?


第一張照片就看出問題,那麼您應該有80分


第二張照片才看出問題,您只剩下62分


第三張照片才看出問題,您剛剛好及格。


到第四張照片還看不出問題,死當拉~~~~


不要小看這種便宜貨,動個手腳照樣矇過您,雖然這是非常非常低等的手法.............


 


另外一件有趣的就是下面這張拉



 


看到最後那四張小圖了吧,那碗黑黑的就是上面那坨不知什麼東西泡出來的,大家看圖說故事就行了,不想多說。


據說喝了,"彷彿一股熱氣自丹田直衝腦門,蔓延至臉頰耳根,手掌則泛紅微熱",而且還會"血液循環加速,整個身體彷彿要飄起來"....


還說這茶湯"泛起陳茶特有的層層油光。而顆粒狀淳淳光澤的湯花,不就是宋代民間盛行取勝的「冷粥面」嗎?........"


笑死人了,還好意思說他研究茶多少年,《大觀茶論》"點"篇就寫得非常清楚啊,粥面凝,凝得是什麼?這種茶湯看起來會像冷粥面?!在台灣都應該看過粥吧!ㄎ~ㄎ~ㄎ~~~台灣喝茶的人真的是喝到走火入魔,是要感嘆他們的文筆太好呢?還是毒物喝太多產生幻覺?以前還聽過有一位所謂的"老師",他說在雲南高原用鐵壺煮的水可以超過100度,我只跟他說請您不要把溫度計插到壺底留點距離再測,否則測出的溫度跟是不是鐵壺無關是跟燃料有關。這種喝茶喝到妄想可以打破物理定律的都已有之,更不用說那些產生幻覺的........


還好我們只收老東西、舊東西,別拿來用,就算東西被做了點手腳,至少不會中毒!!!!!



  • 留言者: 佟奉全
  • Email: antique3182@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03-16 13:18:33

這世道真材實料乏人聞問,吹牛吹上了天的、故弄玄虛的,還有裝神弄鬼的,反而深受歡迎,從海裡打撈上岸的玩意兒,甭說瓷器了,這種東西還能喝才真叫見鬼了,可一般人不這麼認為,連最起碼的常識都給忘了,Mike兄的朋友花了99000元人民幣喝那屎格郎「茶湯」,一點都不冤,沒人拿槍逼著他,但喝了之後腦袋能不能恢復清醒?就看個人造化了。在台灣也不惶多讓,網拍有個傢伙為抬高自己網拍的臆造玉器身價,佯稱與骨董圈幾個知名人物,像是收藏家王度、張秀政、故宮專家那志良、「已逝耆老」李更夫等相交多年,我看了「已逝耆老」這句話震驚許久,趕緊找了李更夫兒子李元問個明白,問得我都有點不太好意思,結果人家李伯伯還健步如飛,好端端含飴弄孫,這傢伙牛吹得也太大了吧!說認識人家,連人家還活著都不知道,後來李元去電,對方才不敢再這麼公然扯謊。所以玩骨董也別太聽人家說什麼,自己心中要有分辨真假話的定見,能聽什麼是鬼扯淡,更不要盲目相信名氣,因為許多人往往建立了知名度之後,開始就擺爛了,反正拿什麼人家買什麼,就算別人點明他也不信,而且名氣與昂貴也幾乎畫上等號,但兩岸藏家偏偏吃這套,彷彿銀子是地上撿來的。


[版主回覆03/17/2012 16:18:52]

網路上的訊息很多,怎麼樣除去有問題的,怎麼樣篩檢對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一套的準則,畢竟花出去的都是實實在在白花花的銀子。


但是,那確實存在的,又捉模不定的:『真理』,我們到底有多接近,只有天知道~~~~







  • 留言者: Mike
  • Email: chengchengchieh@yahoo.com
  • 網址:
  • 日期: 2011-11-30 16:33:54
这....不用密一下喔....

话说我在北京也碰上过,有位所谓的超级普洱茶大师,卖的茶席从九千九 到九万九的”普洱茶膏“ ,应朋友之邀去参加了这一盛宴.....

妈的上来之前,先从命理开始侃大山,再来个人牛B的政商关系,一套一套的,再后来还要参拜礼佛,什么五代的巨大佛像.....

最后拿一瓶水晶瓶子装了一些类似小强pupu 的,冲了一壶颜色还不错的琥珀色茶汤.....

靠那一桌茶宴,朋友花了九万九千人民币!
[版主回覆11/30/2011 20:02:10]蟲蟲pupu至少不會中毒啊~~~





  • 留言者: CC
  • Email: cc_feng550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1-23 02:02:41

欣賞公主的直率!


加了釉裡紅就可加價, 所以塗個釉上紅就可矇價了


那坨茶文章也見過, 如沒記錯是油紙保護在海底千年不濕! 呵呵! 莫非油紙也是中國第四大發明!


且綠茶再怎麼沉年 特別是在完全缺氧狀態, 再怎麼樣也不會那茶色!


倒像是普洱熟茶製程中嚴重過度發酵的茶疙瘩, 失敗產品!


至於那位"老師", 應說是大師吧! 是不是號稱是是來自台灣的大師, 連"氣"都是大家? 如此神人, 當然可以超脫物理限制啦 ! 哈哈!


[版主回覆11/23/2011 19:51:42]不過那位氣大師的茶還算一分錢一分貨,算沒太坑人,價格低品質自然....若說沖水高低會影響茶湯味道這我就不信了,我們家那個有接近絕對味覺的,都喝不出來了,那位大師當然是裝神弄鬼。





  • 留言者: 麥可
  • Email: ts283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1-22 22:35:53

這人在台灣應該算小有名氣!是一位詩人藝術家.已出版著作專書有20多本.這篇南宋團茶故事已收錄在一本普洱茶專書內.還好公主是茶道專家!不會隨之嚮往!


[版主回覆11/23/2011 00:12:27]

茶道學個幾十年都不敢稱專家了,我才學2年,連入門都還沒呢!


但是我只相信我的舌頭~~~


另外腦袋勉強能變是非....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順著茶杓,走入茶道的世界


大德寺 高桐院主 別山和尚作

 


茶杓是茶道中相當重要的工具,許多道具因點前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增減,但不論是哪一種點前都得用到茶杓。可是茶杓卻是茶道具中最不吸引世俗眼光的道具,就算是名貴的象牙或玳瑁材質茶杓,也因為它小巧的外型及質樸的外表而隱沒於五花八門的茶道具中。


狹義的說日本茶道源起於宋代的點茶文化,茶杓相當於宋代點茶文化中的茶匙。茶匙最初的功能,除了舀茶末外,還有擊拂茶湯的功能,蔡襄《茶錄》中記載:「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宋代皇室的黃金茶匙還未曾見過,但銀鐵茶匙倒出土不少,此類茶匙勺大桿細,末端多成燕尾狀(圖一),一匙大約能舀一錢七的茶末,恰好是宋代點茶茶量,擊拂時的受力面積也恰到好處。後來擊拂茶湯的工作漸漸由茶筅取代,茶匙就變成專門舀取茶末的工具。



圖一 燕尾銀質茶匙


 


最早傳到日本的茶杓以象牙材質為主,其原本功能可能是藥杓,與前述的茶匙不能說是同源。日本茶文化到了村田珠光時漸漸加入「侘寂」的元素,珠光大師首先採用竹材製作茶杓,武野紹鷗做了第一支有節的竹茶杓,茶杓在千利休以前是只用一次的消耗品,在千利休將他一生中最後一柄茶杓留給古田織部後,茶杓才逐漸變成多次使用並且傳世的茶道具,放在如身分證一般的共筒中保存。原本為蔡襄所不取的竹杓,反而成為日本茶道文化的特色。


點前結束後茶道具的拜見,每次都可以翻轉把玩的,大概只有茶杓一樣,有人可能會問:茶杓有什麼好看的?



圖二 茶杓各部位名稱


 


一般茶杓由露、櫂先、茶溜まり、樋、節、節下、切止等幾個部位組成(圖二)。根據竹材選用的部位可分為本樋及逆樋;依節的所在位置,可分為中節、上り節、下り節、節止、無節;腰部有蟻腰、直腰;切止有七八種;櫂先的形狀有五六種;彎曲形式有丸撓、一重撓、二重撓等等,將之排列組合單單茶杓的形制就不下百種。另外竹子的病斑所形成的千變萬化紋路,竹皮上的痕跡,再配合上茶杓的銘與當天點茶的氣氛,都是極盡風雅之事。一般人能輕鬆自製的茶道具僅竹質茶杓,自從今年年初開始削製茶杓,在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漸漸了解拜見茶杓,除了前述整體的形狀及竹皮的景色外,還能看些什麼。


茶杓的功能在於舀取茶末,前述的數百種形制大多是裝飾功能與舀取茶末無直接關連,其中彎曲的形狀及彎曲的弧度與茶末的舀取有關,也要與薄茶器及濃茶器內部的形狀要相配合,當然與個人的使用習慣也有關係;另外櫂先的寬窄及長度與茶粉的舀取量有關,茶杓的長度若還能配合使用者的身高就再好不過。以上總總如果能相互配合,那麼點前時就能優雅的舀取茶末。


無奈知易行難,彎曲竹片時不是想彎如何就如何!茶杓的寬度不過一公分,最窄的地方比半公分多一點,而竹片的纖維是相互平行的,削刀只要稍微偏斜,竹片便會順著纖維的紋路向下裂開。同時上述這些結構要如何配合?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茶道修為,只怕難以無中生有。當我們在拜見一位茶道宗師的作品時,不但能看出他精湛的竹工技藝,還能體會到他的茶道修為!此外,還能看出茶杓作者的個性,有些茶杓做的薄、有的厚些;有些茶杓成型後經過粗細不等的砂紙多次琢磨,最後用粗布皮革拋光;有些率性成型後,直接用最細的砂紙磨去刺手的竹纖,留下斧鑿痕跡。茶席上不用多話,從許多細微處就能感受主人的體貼與細心,茶杓也是其中之一。


削一根茶杓容易,不就是按圖索驥削一根舀茶末的茶杓;削一根茶杓難,要創作一支屬於個人風格的茶杓,不知要用掉多少根市售的廉價茶杓!



自作茶勺



  • 留言者: Mike
  • Email: chengchengchieh@yahoo.com
  • 網址:
  • 日期: 2011-11-15 17:46:12

还是公主王子会玩!每一项收藏都是茶道使用器,收藏把玩使用真是太幸福了!


我喜欢茶道,喜欢看人把玩使用老窑茶具,但是很怕那繁复的茶道细节...


[版主回覆11/16/2011 00:21:28]茶道一點都不複雜,就那四字箴言和靜清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