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貼過一坨黑黑的不知什麼東西的,泡出來據說喝了會"彷彿一股熱氣自丹田直衝腦門,蔓延至臉頰耳根,手掌則泛紅微熱"的神物。
ㄟ.....基本上,宋代也是有葉茶沖泡的.....但是貴族文人鬥茶,鬥的可不是那種泡出來湯湯水水的東西。不論是趙拮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都能看出,鬥的是連同茶葉一起喝下肚的末茶,且茶湯的調製稱之為"點"而非"泡"。
《大觀茶論》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複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
以上囉哩吧說的說得是什麼?讀書時國文課上過的東西是不是都還給老師了呢?
"點茶不一"從後面的句子推斷,比較好的解釋是:點茶因為手法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有問題的狀況)。
第一個問題是"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面點",就是說,茶粉加水調成膏狀後馬上加入熱水,手很用力的刷茶但是茶筅卻擊拂無力,這樣式刷不出像蟹眼般的泡泡,稱之為"鏡面點"。問題是為何手很用力但是茶筅卻擊拂無力?這不是自相矛對嗎?為何用力卻又無力,去買罐抹茶來刷刷看就知道啦~~~第一次用茶筅刷茶的通常會這樣,用很大的力氣,但施力不對茶筅作用在水面的力道反而小了。
後面趙拮有補充說明
"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複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
擊拂無力不能形成茶面,結果水歸水,茶末歸茶末,水乳未能交融。
這時刷出的茶就會像下圖這樣,幾乎無泡,如鏡面一般能反射光影了。
再來第二個問題是:
"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
意思是手很用力,茶筅也重重的擊拂水面,但是力道還是不對,會生成一些大小泡泡,但是泡沫不能凝聚,泡沫很快消散,露出水痕。點出來的茶會像表千家點的那樣,露出一個池塘
重點來了,什麼是"粥面未凝"粥面是什麼?"雲霧雖泛"雲霧形容得是什麼?怎麼樣才是正確的點法?
宋代點茶分七次注水,第一個步驟是調膏
"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
調膏時注入的水量要與茶量相配,這邊的調膏跟日本抹茶道中鍊濃茶一樣,有點像泡麥粉,調出來的茶膏有點像未稀釋的油漆,也就是所謂的"調如融膠"。接著是第一道柱水,
"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蘖之起面。疎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
注水時要沿著盞緣澆注,要輕輕少量的注水,不要讓水直接灌澆在茶面上。這時茶還是膏狀的,若急注水會讓茶膏亂噴。茶筅的擊拂要靠腕力,這時茶湯濃度非常高,像星星月亮的大小泡泡很容易生成,茶湯最基本的泡泡就在這時建立。接著是第二道注水,
"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止,茶面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璣磊落。"
注第二次水時,茶面已有泡沫,這是水快速的衝擊茶面已不會讓茶湯亂噴,就像用水急注拿鐵,咖啡是不會噴出的。這時一樣用腕力擊拂,泡泡的顏色漸漸變化。再來是第三次注水,
"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旋複,表裏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第三次的水再多加一些,擊拂像前二次注水一樣,這時如蟹嘴吹出的泡泡漸漸泛起溢滿茶面,茶面的顏色已有完成時的十之六七色調了。接著是第四次注水,
"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真精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注湯 少,位置或如前。"
第四次注水要比第三次少些,運筅的速度要慢些,這樣的速度就不會再生成大泡泡,太大的泡泡會破裂消失,中泡泡會漸漸轉變成綿密的泡泡。接著是第五次注水,
"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
第五次注水已接近完成時的茶湯濃度了,這時較大的泡泡非常容易破裂,小泡泡則容易生成,這時茶面的泡泡若不滿意,則輕勻的擊拂,若泡泡很多了,像靄如雪了,就慢慢停止。接著是第六次注水,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然,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
在第六次注水前,其實茶湯表面的泡泡已經完成,但是整這茶面泡泡的整體形狀還不甚完美,所以這時要調整"泡泡堆"的表面曲線,茶筅只是在茶面上緩慢的移動將泡沫面撫平。接著是第七次注水,
"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力過也。”
從這些文句看來,第七次注水的用意在於調整茶湯的濃度,濃度剛好也可不加這第七次的水。茶筅迴旋於茶面如同日文的"の"然後從茶湯中間抽出茶筅,茶面就會中間突出,而周圍較薄。最後《桐君錄》那一句裏的"餑"是什麼意思?陸羽 《茶經‧五之煮》"凡酌 , 置諸碗 , 令沫餑均。 沫餑 , 湯之華也。 華之薄者曰沫 , 厚者曰餑 , 細輕者曰花。"這樣明白了吧?厚厚的泡泡就叫做"餑"。
而這層泡泡更是多多益善啊~~~~
上圖像不像冷掉的粥面?有點綠?
宋代白茶的樹種搞不好已經滅絕,更不用說製茶的方法早已失傳,好那再看看下圖更好的抹茶點出來的泡泡,白多了,是不是更像粥面了?
這還覺得不像?那麼那坨黑烏烏的東西泡出來的咖啡色汁液又是哪一種粥呢?
中間微凸的泡沫是不是就是"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
- 留言者: 而富居主
- Email: tea_and_art2688@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2-13 02:29:24
好文! ~圖文俱佳~! 學習了~!
[版主回覆12/13/2011 07:54: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