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建陽茶盞
飲茶文化隨著遣唐使輸入日本,然而抹茶道卻是北宋抹茶文化的延續,我們可以從日本博物館中所有國寶級的茶具都不會早於北宋,看出這個事實。這些茶具又以天目盞最受注目,所謂的狹義的天目盞泛指所有中國傳過去的黑釉盞。這些黑釉盞在宋朝時,以位於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附近(這附近古稱建安或建州)的建陽窯品質最佳,這些盞我們習稱為建盞,其品種大致有曜變、油滴、鷓鴣斑、兔毫等。
北宋主管貢茶生產的大茶人蔡襄在《茶錄》一書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鬪試家自不用」。藝術家皇帝宋徽宗,在他的《大觀茶錄》有更詳盡的記載:「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北宋初禮部尚書陶谷《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再看看宋代的詩詞,蘇軾《送南屏謙師》:「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黃庭堅《西江月•茶》:「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陸游《入梅》:「墨試小螺看斗硯,茶分細乳玩毫杯」等等不下數十篇都提到建盞。二部茶錄問世後,在鬪茶文化的推波助瀾下,建盞在宋代成為皇家貴族不惜重金追求的寶物,也是文人爭相題詠的珍品。
日本的《君台觀左右帳記》(1476年,明朝)記載:「曜変、建盞の内の無上也,世上になき物也,…..萬疋の物也。油滴、第二の重宝,…..ようへんよりは世に数あまたあるへし,五千疋。建盞、ゆてきにもおとるへからす,…..三千疋。」根據上述,當時在日本即便是最普通的建盞(這邊應指兔毫盞,也就是禾目天目)也值三千匹絹,一匹絹約一兩銀,以當時銀兩的購買力換算,一個較普通的建盞約須台幣360萬,可以見得建盞在當時的地位/價位。
建盞有什麼好?他是品點抹茶最好的茶具!盞心的圓是茶粉的量器,宋朝點茶用約一錢七的茶粉(約5-6公克),剛好填滿盞心,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線),狹窄的盞心方便調膏,調膏的水量剛好使這止釉線位於這個位置,而這止釉線也是燒製時必須的,否則易流動的釉若沒這道折沿,會流至匣缽造成沾黏變成廢品。其後六次注水,由於接近45度角敞開的盞壁,使漸漸升高的水面形成開闊的空間,點茶時易於擊拂。近口緣處盞壁內折,此處盞內有一條溝,溝上還有一條凸出的折沿,恰到好處的設計,剛好吸收掉擊拂時波濤洶湧的茶湯能量,使茶湯不致溢出。最後口緣微撇符合人體工學,品飲時非常適口。上薄下厚的胎體造成重心下壓,茶盞不容易翻倒,建盞因而有一種金雞獨立般的挺拔沉穩感覺。而建盞的黑釉襯托著如粥面的茶湯形成強烈對比,陰陽調和,也方便檢視鬪茶時湯花退去所露出的水痕,建盞因而成為鬪茶的利器。
這種實用性使得建盞很美。建盞的美是深層的美,美在他簡單俐落的線條,美在他未經釜鑿的色彩變化,這是一種氣質與意境之美,而非膚淺的形色之美。黑在物理學上是因吸收所有可見光,所以我們看不出任何顏色而呈現黑。黑於茶器正展現出「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意,如絲絨般的黑搭上動感的花紋,不論是曜變、是油滴、是銀毫,甚至是最普通的褐毫都能感受到他的律動與自然的變幻,白色的泡沫與綠色的茶湯在其間流動,彷彿穿梭於時空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抱無限,剎那成永恆!
建陽窯在元代,由於中國飲茶文化的改變(轉變為葉茶)逐漸沒落,六百多年前那個乞丐做了廿四年皇帝後突然下昭「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美其名是體恤茶農之民力(龍團製作複雜;不過此舉一定讓不少龍團商失業),言下之意是只要進貢葉茶就好,龍團複雜的點前是朕學不來的!於是建陽窯終致停燒(明初),熄了三百多年的窯火,這時正是日本茶道逐漸成形的時代,但是最主要的茶盞卻斷了貨源。分佈於瀨戶、美濃等地的窯口仿製天目盞,這類茶盞賣給一般富商還可以,看在武野紹鷗等眼光卓著的堺豪商眼裏,簡直…..,他們絕對不會把這種商品推銷給諸多大名、武士,但是生意還是要做,可是中國來的建盞成本越來越高,導致利潤越來越少。堺的豪商也不是省油的燈,再尋求商業利潤的同時,也要端出令人滿意的商品,在惶惶不安的戰國時代他們販售精神商品,「禪」在這個下剋上、朝不保夕的年代給於人們生存的希望,於是「侘茶」是非常好的賣點,樂燒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中產生,樂茶碗在千利休的指導下,不使用轆轤,完全以手捏造,再以鐵片刮削,創造出孤寂而符合侘茶思想的茶碗,在這日本茶道趨於定型的年代,以樂燒取代了中國進口的天目盞,一窯一碗的燒製雖然費時費力,成本雖然稍高,但這樣的製程不但呼應著「一期一會」的精神,限量商品與獨一無二的個性也創造出高獲利比,使得唯一看破真相的豐臣秀吉也不得不啞巴吃黃連。真是抄襲沒有好東西,創作才有靈魂,個人覺得樂茶碗是唯一可與宋代建盞相提並論的茶具。由於點茶方式與宋代的些微不同(這可能是故意的,又或是簡化宋代點茶方式而不得以為之),樂茶碗成為比建盞更好用的茶具,而樂茶碗對於禪意的啟發並不下於建盞,於是樂茶碗漸漸取代建盞,同時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7代目 和楽 楽焼窯元 真和樂款黑樂茶碗
然而建盞就此退出抹茶文化的舞台嗎?宋雖然積弱,但不可否認的宋代在東方文明中,其文化與藝術成就至今無能出其右者,這樣一個時代創造出來的茶道具與茶文化,依舊是那樣的迷人,其禪宗寺院的茶禮依然繫著人們對於禪學的嚮往。所以近代許多優秀陶藝家像日本的板谷波山、宇野宗甕、林恭助、鐮田幸二等,台灣的江有庭,中國的李達、孫建興,均積極投入天目盞的燒製創作。然現在陶藝家燒製的作品多少都有些匠氣,稱不上美,這是有其時代背景的落差,古代的工匠一天要拉幾百上千的胚,有效率的修坯與浸釉,造成個性的胚體與隨興的流淌,與其後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精神不謀而合!現在的陶藝家作品無不兢兢業業,深恐有誤,如何能有這種簡單俐落的率性之美!現代製造的天目盞由於是仿建盞的造形,還是相當的美,雖然工整的造型與炫麗的色彩有些膚淺,但其背後是帶著人們對於建盞藝術價值的崇敬。
有機會到博物館走走,置於櫥窗角落的建盞,雖然容易被穿梭而過的遊客所忽略,但是對於學習茶道的我們,這是一種福氣,是一種相知相惜的感覺,一段與九百年前窯工的對話,就在這一盞茶之間。
- 留言者: 山堂夜坐
- Email: kkw353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01-28 20:12:27
深有同感,建盞幾乎是茶與禪最好的橋梁.
[版主回覆02/04/2012 08:30:22]^^"喝茶就喝茶,想太多是和尚們的事~~~
- 留言者: 小布
- Email: cf2713@gmail.com
- 網址:
- 日期: 2010-10-26 13:53:26
[版主回覆10/27/2010 16:27:30]好用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