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說湖田的精品就是傳說中的柴窯,我在網路上也看過類似的文章,把它貼在下面(很久以前下載的早忘了出處,如有侵犯之處請告知我會把它刪了)。
文中雖然引用許多古籍的記載,但是....中國的文人喜歡誇大(尤其在一些醫藥的古籍)是不爭的事實,在我看柴窯只是古人一種理想的瓷器,再加上後人的一些想像的產物,而且人家說的是湖田的"精品",這"精品"和我不太容易沾上邊也就不用想太多啦,不過這個洗,900多年了居然還光亮如新,還是要給他拍拍手的,還是要懷疑一下,老是老沒錯,但他是湖田的嗎?
↑放在普通的白紙上居然還有反光,太厲害了,大同瓷碗用個十年就不發光了
位居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柴窯,幾百年來一直迷惑著文物考古者和文物愛好者,人們對柴窯的器物始終有著許多美好的渴望與追求。然而,柴窯究竟在何處,它的器物到底如何?至今依然是一個謎,即便是有關它的蛛絲馬跡,也僅能在現存文獻記載的只言片語中略有浮現。
前人對柴窯的有關記載與描述,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線索和依據,這對我們深入地探討和研究柴窯帶來了許多方便。現在所知,最早記載柴窯文獻的為北宋歐陽修,其《歸田集》雲:「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歐陽修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終於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晚年曾做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對柴窯的釉色和瓷質的描述應是最權威的說法。明代曹明仲《格古要論》亦雲:「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粗黃土,近世少見。」此書與《歸田集》不同之處,是首次提出「柴窯出北地」和「(柴窯)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粗黃土」的新說法。明代張應文《清秘藏》,即完全道出了柴窯的特征:「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此必親見,故論之如是其真。余向見殘器一片,制為絛環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說明柴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排位次序為柴、汝、官、哥、定,除談論柴窯的釉色和聲音外,還新增了「明如鏡,薄如紙」的內容。明代謝肇淛《五雜俎》,對柴窯的評價似乎最高:「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蓋色既鮮碧,而質復瑩薄,可以妝飾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復見矣。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御批雲: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進一步闡明柴世宗御批柴窯的釉為「雨過天青」色,其色澤「鮮碧」,釉質「瑩潤」,胎骨「薄」。明代周履靖《夷門廣牘》記載有:「柴窯出北地,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所記載的與《格古要論》相同。
明代谷應泰《博物要覽》在「志窯器」中記載:「昔人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柴則余未之見,且論制不一,有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薄磁,而《格古要論》雲,柴窯足多黃土,何相懸也。」該書從「薄如紙」的記述更推論柴窯為「薄磁」。此書有關柴窯的記載與明代高濂《燕宋清賞箋》和文震亨《長物志》所記載的相同。
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記載:「柴窯制精,釉色與一般瓷器的綠、黃等諸色不同,位居諸窯之『冠』」。
明代張謙德《瓶花譜》對柴窯記雲:「古無磁瓶,皆以銅為之,至唐始尚窯器,厥後有柴、汝、官、哥、定……等窯,而品類多矣。尚古莫如銅器,窯則柴、汝最貴,而世絕無之。」清代朱琰《陶說》亦稱:「後周柴窯,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清無名氏《南窯筆記》記載有:「柴窯,周武德年間,寶庫火,玻璃、瑪瑙、諸金石燒結一處,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其妙四,如造於汝州,瓷值千金。」程村《柴窯考證》記雲:「故言瓷,皆自柴、汝、官、哥、定始,汝、官、哥、定雖亦不多見,然世間尚存者,至柴器則珍逾星鳳矣。諺雲,柴窯片瓦值千金,極言其難得可貴也,考柴窯,乃後周顯德初年所燒窯,在河南鄭州,以世宗姓柴故名,然當時只稱御窯,至宋始以柴窯別之,其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沙泥為坯,足露黃土,滋潤細媚,色異制精,為古來諸窯之冠,非後人所能偽為。」民國時期,趙汝珍《古董辨疑》稱:「柴窯真器今日絕不易得,瓷器以秘色為最古,次則為柴窯,而柴窯之特點四,薄如紙為四特點之一,此盡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極不易得,而謂薄如紙一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後周柴世宗當國甚暫,所燒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時已極難得。」民國劉子芬《竹園陶說》對柴窯記述:「唐始尚窯器,柴周以後,降及宋世,柴、汝、官、哥、定、龍泉、均州、建安等各窯競出。」又記:「古窯以柴、汝最重,官、定次之,歷歲已久,流傳絕少,柴窯之器,世不經見。」解放後,很多著作,如傅振倫《中國偉大發明——瓷》、江西省輕工業廳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編《中國的瓷器》、陳萬裡《中國青瓷史略》等對柴窯都有談及。
此外,高濂《燕閒清賞箋》、唐英《瓷器肆考》、黃矞《瓷史》、孫鳳翔《瓷錄》、藍浦《景德鎮陶錄》、唐銓衡《文房肆考》等,均有涉及柴窯的有關記述,但沒有什麼新意,在此不一一收錄。
由此可見,歷代古陶瓷鑒賞家和收藏家都曾繪聲繪色地描述過柴窯,並對它贊賞有余、追慕不已。但是,真正有關柴窯的幾個重大問題卻始終還是個謎。筆者在仰慕前人的論述的同時,想在此與讀者一同來探討這些問題,並去試探一下謎底。
一、關於柴窯的命名由來。歷代古窯址最多是以地方命名,例如定窯,其位於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雁山村,曲陽縣在宋代屬定州管轄,故稱為定窯。臨汝窯位於河南省臨汝縣,故稱臨汝窯。耀州窯以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為代表,因銅川宋時屬耀州,故稱耀州窯。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永和鎮,吉安在隋至元初均稱為吉州,故窯以地命名,稱吉州窯,亦稱永和窯。
有以供應對象命名的窯址,即稱官用或民用,官用者曰官窯,如宋代「官窯」,其燒出來的器皿是給皇上使用的,如北宋傳世的官窯,南宋的郊壇下官窯、修內司官窯。最近在杭州老虎洞發現的也應是南宋官窯。如果燒出來的瓷器是民間使用的,就稱為民窯。
有以人稱命名的窯址,如哥窯、弟窯。據說南宋時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兩人,均以陶為業,他們分別各主一窯,生一是兄,所主之窯名為哥窯,生二所主之窯即名為弟窯(又稱為龍泉窯)。
柴窯是以最高統治者的姓來命名的,據文獻「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有人認為這不合情理,正如《中國的陶瓷》中所說:「以統治者之姓冠於窯,在陶瓷文獻記載中,在實際稱呼中都乏前例。」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但如果我們把這一原因理解為現時代所產生的結果,即可作一個合理的解釋了。柴窯瓷器的試燒年代始於五代,而北宋與後周在時間上最為接近,故宋人對於該瓷器以前朝統治者的姓冠以窯名直接稱呼,此亦可以理解的。如果是同一個時代以本朝統治者的姓稱呼,人們確實無此膽量。為什麼五代的瓷窯,又歸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呢?這是因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推翻後周,重新建立了統治秩序。公元959年夏天,因周世宗北伐契丹,於途中得病而死,故960正月初,也就是相隔幾個月時間,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建立起北宋政權。柴窯就此排在宋五大名窯之首,此亦合乎邏輯,為直接的緣故。故《景德鎮陶錄》歎曰:「今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
筆者認為,柴窯准備燒造在五代後期,但燒制成功應是北宋初期,故而柴窯歸屬於宋五大名窯之一。亦即是說,柴窯是柴世宗欽定燒制的,宋代人為了紀念他,所以命名為柴窯。由於柴窯作品精美,故柴窯被列為宋代名窯之首,亦不是無道理的。如果不同時代,就不會這麼稱謂了,故史料才有以下記載,如:明代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說:「柴窯之外,有定、汝、官、哥四種,皆宋器也。」明代谷應泰《博物要覽》說:「昔人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程村《柴窯考證》說:「故言瓷,皆自柴、汝、官、哥、定。」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也說:「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哥、哥、定是也。」還說:「柴、汝、官、哥、定一語為瓷學家之恆言,皆宋窯名也。」此外,還有《論磁》、《竹園陶說》等較多論著,均稱柴窯是宋瓷,而不是五代瓷器。
二、關於柴窯燒造的地點。最早的文獻記載明《格古要論》稱:「柴窯,出北地。」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成書、由王佐增補的《新增格古要論》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前者提到的「北地」,或可指一個很大范圍,它可以指黃河以北、長江以北,或江西省北部地區;後者提到的「北地河南鄭州」,范圍縮小了,應指長江以北之地方,明確了北地就是河南鄭州。明以後,如《夷門廣牘》等文獻,談及柴窯窯址都離不開以上之說法。
過去,人們對於北方和南方的概念不是那麼清晰,所指的南方往往就是廣東、廣西及海南之地,除此之外的省份都是北方。況且,曹昭撰寫的《格古要論》成書於明初。我們知道,北宋時間有157年,南宋時間有152年,元代也有88年,時隔近400年之久,他所說的「北地」可靠性如何呢?從明洪武到天順三年成書的《新增格古要論》又相隔了60年,稱「北地河南鄭州」可靠性又如何?古代有否「北地」之稱呢?史料記載是有的。「北地」是古代的郡名,秦代開始設立,隋初廢除。《格古要論》作者所說的柴窯出自「北地」,不可能是指相隔600多年前已經廢除的「北地」吧。隋以前曾稱北地郡的地方有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筆者認為柴窯的產地不是指這些地方,也不是指「河南鄭州」。正如《中國的瓷器》中說:「且柴世宗在位只五年,干戈擾攘之際,在鄭州建御窯是大成問題的。」 陳萬時 先生在《中國青瓷史略》中也評述:「周世宗在位的年代僅有六年(公元954——959年),這六年正是群雄割劇,逐鹿中原的混亂時期,在鄭州創造御窯是大成問題。」他還說:「所謂柴窯的『雨過天青』,是在錢氏稱霸東南時,在越州所燒造的一種看法,顯然是很可能的。」 陳萬裡 先生說的柴窯燒造地點,是長江以南,是吳越錢氏當時控制的地方,也就是浙江區域,以及太湖周圍的十三州之地。筆者認為明初成書的《格古要論》所乏柴窯產地是「北地」之說,以及《新增格古要論》所說的「北地河南鄭州」在這裡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找出實物來印證文獻中所說的這些柴窯瓷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果說「北地」,就是江西省景德鎮,那是可以成立的。比涵義上來講,「北地」指的范圍較小,「北方」指的包含范圍較大。如果說長江以北或黃河以北,一般不說「北地」,只說「北方」,把「北地」理解為江西省「北地」——即景德鎮就非常合情理了。目前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這些都是人們的推測,至今仍未發現窯址,大家可作大膽的探討。
筆者認為,柴窯「青如天,明如境,薄如紙,聲如磬」的特征,其材料和燒制技術只有江西景德鎮才能辦得到。因為景德鎮由古至今,千余年制瓷業長盛不衰,有其集中的高超的制瓷技術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制瓷原料和燃料上占優勢。正所謂「物華天寶」和「人傑地靈」,這是江西省景德鎮的制瓷資本,也是發展成為中外聞名「瓷都」的關鍵。古代燒制瓷器的燃料主要是用木柴,當時景德鎮森林資源非常豐富,都以就地取材為主。制瓷所用的瓷土,即「高嶺土」,景德鎮也得天獨厚,蘊藏量最豐富,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的瓷土產地,而且瓷土最為上乘。宋時其它地方不可能燒制出既潔白又呈半透明的瓷器。除此之外,還有瓷石、釉果和耐火原料等,都是在原地取材的。所有這些,都是景德鎮所具備的制瓷最有利的條件。
三、關於柴窯所具備的特征。從宋、元、明、清乃至現在,所有的文獻記載,大家公認的就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四大特征。「青如天」是指瓷器的釉色,也就是周世宗批示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其釉色就是大雨過後,風吹雲散,晴空萬裡,淡淡藍天,非常美麗可愛的雨後初晴的天之青色。柴窯釉的「青」色,是非常值得去體會、研究和探討的。未能很好的理解它,就失去研究和認識柴窯的價值。這個「青」字,是天之青色,而不是植物葉的青色(即人們常說的綠色)。柴窯瓷器釉色「青如天」,其天之青色,即當時天空的顏色是什麼樣的呢?必須從一千年前的大自然環境和當時宋代人口數量情況去領悟,否則你領會的天之青是不恰當的。一千年前整個中國大地的自然環境如何呢?如果你到山西省等地參觀,你會看到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所用的木材料,大的木柱都用60——70厘米直徑粗細的樹干做成。這可聯想到宋代全國各地大小燒瓷窯坊,大量需要的而且用之不竭的木材燃料。我們不難想象當時的中國青山茂林密布,原始森林到處可見,山澗之水常年嘩拉嘩啦流淌,大小江河之水不斷滾滾奔流,遼闊的草原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現象。
它當時沒有現代化工業,沒有工廠高溫、廢氣的排放,沒有鋼筋水泥、玻璃結構的高樓之林立,沒有一座座高樓四周布滿著的空調機排放出來的熱氣和廢氣,也沒有滾滾車流排出來的熱氣和廢氣。當然,這不是壞事情,這是社會在前進,人類在進步的具體反映。自然環境遭受破壞這是人類社會在前進道路上不盡人意之處吧。
還不要忘記了解一千年前,宋代全國人口情況。人口多少與大自然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據史料記載:「宋太宗晚年,北宋政府公布的全國民戶數是四百一十多萬,其後逐年有所增加」(見翦伯贊主編《中國史鋼要》第三冊,14頁)如果按每戶人口平均為七人計算,當時全國人口也達不到三千萬。五代是戰爭年代,所以人口也應該差不多吧。那時,中國可說是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之國。你能想象當時的自然環境之美嗎?我們現代人對天空的認識,有「藍藍的天空」就已經滿足了,很美了。我想,宋代的天空不是一個深藍色的天空,藍藍之色已經加了料,染了色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地大,人少,自然環境又這麼美,「青如天」,天之青色是什麼樣的呢?再想:大雨過後,風吹雲散,晴空萬裡,天色又如何呢?其色澤就是我們現在的湖田窯最好之釉色,也即是現在我們說的柴窯瓷器的釉色了。這色澤應是:晴亮潔淨,淡淡的淺藍中閃青色。這色調是柴世宗御批,制瓷工匠根據當時天空顏色而研制成功的色澤。
有關「青如天」柴窯釉色,也有個別專家認為,柴窯瓷器釉色是「褚色」,即道教道士衣服之褚色,他的依據是柴世宗當時御批瓷器的釉色:「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有個別文獻是這樣寫的)。在這裡的「者」應是代詞,即我們說的「這」、「做」,不應作為「褚色」來理解。如果天空之色是一片「褚色」,那麼地球是什麼樣子,簡直不可想象了。青——是我們祖先世世代代所追求的一個理念。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有崇「青」理想,天、地、水三者,都存在「青」的概念。天空中的萬裡晴空、蔚藍天空,其「青」是可愛的;大地青山、綠野平原、無邊無際,其「青」是人們所追求的;大江河流、湖泊之水,一泓清漪春水般的湖水綠色,其「青」也是我們所期望的。《說文》稱:青——東方之色也。我們民族生活於東方,我們的祖先寄予我們永遠愛我大自然、愛我美好河山、愛我中華民族的厚望,所以崇「青」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亦有明顯的反映,它主要表現在陶瓷中的釉色上。青色在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占主流地位,例如:商周的原始青瓷,春秋、戰國的青釉瓷,漢代的青釉陶瓷,晉代越窯青瓷,唐、五代的秘色青瓷,宋代汝窯的天藍釉、天青釉、粉青釉、孵青釉、豆青釉,官窯的天青釉、粉青釉、灰青釉,哥窯的粉青釉、灰青釉,鈞窯的天青釉、天藍釉、豆青釉,龍泉窯的梅子青釉,定窯的綠色釉,耀州窯的姜黃青色釉,以及唐、元、明、清的青花瓷等諸多相關青色的陶瓷器。我們說的青花,也就是藍花。我們常說:青出於藍。青者,藍也。本文所說的「青」,其實是指大雨過後,萬裡無雲的潔淨的淡淡藍天,與鈞窯之藍、汝窯之藍均不盡相同,它完全是淡薄素雅、亮麗悅目的「雨過天青」之色。在其它窯口裡都未曾出現過如此高雅的器物。
「明如鏡」應該指釉質瑩潤,光滑錚亮,有一種強烈的質感。
「薄如紙」就是說瓷胎和釉的厚薄度,差不多見釉不見胎,等於現在的脫胎瓷,其薄的程度放在桌上只怕會被風吹倒,大有「一碰即破」之感。關於柴窯「薄如紙」,《古董辨疑》記述:「在柴窯器必能有之至『薄如紙』一語,有謂系指釉汁言,非指瓷胎言者,按釉汁薄亦非難事,其他瓷器亦當有之,且從來評瓷者,並不以釉之薄厚分優劣也。」既然它是「薄如紙」,它還應有一個特征,即是在陽光或強光照射下通體透明。如果不是像紙一樣薄,就不會具有此透明度。
「聲如磬」是指柴窯瓷器所燒成的溫度很高,溫度應達1350℃~1400℃。因為以高溫燒制而成,瓷化程度極高,用手叩之,可發出如金屬「鈴鈴」的清脆聲。能發出金屬聲,應具備三個條件:1、用瓷土制成;2、火頭高,即高溫燒成;3、必定是薄胎薄釉。這些都是柴窯必須具備的條件,缺一不可。上述四個特征的瓷器產品,最吻合的就是湖田窯的上乘作品。
四、古往今來,柴窯就有「片瓦值千金」之說。早在宋代柴窯就有「世所(希)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明、清以後,論及柴窯瓷器的文獻中都有說柴窯的珍貴難求之語,如明代張應文《清秘藏》有:「柴不可得矣。」之說。明代張謙德《瓶花譜》雲:「窯則柴、汝最貴,而世絕無之。」明代文震亨《長物志》說:「窯器,柴窯最貴,世不一見。」《夷門廣牘》雲:「柴窯……近世少見。」《文房肆考圖說》稱:「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柴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制為滌環玩具,蓋難得而貴重之也。」清藍浦《景德鎮陶錄》曰:「柴窯器最貴,世不一見。」民國劉子芬《竹園陶說》也雲:「柴窯之器,世不經見。」趙汝珍《古董辨疑》談到柴窯時有這麼一段話:「且多年以來,社會風習以柴窯之殘器碎片制為滌環玩具已為世所珍,又謂得柴窯之殘片佩之,可以卻妖毒,御矢炮,是均證明柴窯之不易得也。」這種說法雖有點荒唐,但亦說明柴窯器委實難得。八九百年來,相關柴窯之記載如此說是正常的。因為柴窯在宋代已是五大名窯之冠,時間上有一定限度僅限於北宋生產,在當時已極其「貴重」。「薄如紙」的瓷器,如果傳世能經歷近千年之久而保存下來,確實難上難啊!如果不是長期保存於地下,如果不是近年出土,當真是「世不一見」了。正因為如此,近千年之寶,大家都想見、想覓,都想一睹其廬山真面目,所以民國時期仿造了一批所謂「柴窯」器,都是以碗、盤為多。其胎極薄,但很粗松,胎色閃黃,有似乎醬胎的效果;器壁都有紋飾,以印模花卉者為多,紋飾中還見有「顯德」字樣。其釉色有醬紅色、綠色、孔雀綠、黃色等,釉中的玻化程度強,所見釉面是開紋片的。器物叩之聲音不是金屬聲,而是瓦聲或木聲,這表明瓷化程度不高。以上文獻記載和出現的一些仿制品亦充分反映了從宋代開始,人們就希望能夠了解和獲得柴窯的作品。
五、柴窯與湖田窯是官窯,是貢瓷。如果說柴窯是「官窯」瓷,則湖田窯的精品是屬於「貢瓷」。北宋時期,湖田窯生產出來的精品向朝廷進貢,是人們說的柴窯。因為湖田窯生產的瓷器釉色是按五代柴世宗御批的:「雨過青天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要求而制成。中國瓷器歷來都存在官窯貢瓷的關系。如越州青瓷,即秘色瓷就是「貢瓷」。陳萬裡在《中國青瓷史略》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國春秋裡曾記載,錢俶於顯德五年四月七日以及 八月十一日 兩次貢周,例如錢氏貢唐,貢晉都有秘色瓷器在內,自然在這兩次貢周的物品裡面,也定有秘色瓷器。在那時,後周世很可能命錢氏燒造『雨過天青』的顏色。」既然是貢瓷,那當然是屬於官窯瓷器。 陳萬裡 先生說得很清楚,越窯的「秘色瓷」是「貢瓷」,也就是「官窯」。北宋汝窯是專為朝廷而生產的瓷器,是官窯瓷。宋代的官窯,其主要供應的對象亦是給宮廷使用,是官窯瓷。宋代的定窯,其精品也向宮廷進貢,所以有的定窯器底刻有「官」字款,這些都是進貢之物。宋代河南的鈞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龍泉窯等,也同樣挑選精品向朝廷進貢。宋代,發源於江西的青白瓷體系,其「青白瓷流通地域如此廣泛,幾乎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二的省份,除個別省出土青白瓷為本省產品外,絕大多數青白瓷都是景德鎮產品。任何一個宋代瓷窯產品,都遠遠不及景德鎮青白瓷流通區域廣泛。」這麼一個青白瓷體系,其領路者——湖田窯向朝廷貢瓷是很自然之事。現在的主席用瓷,人們也非常清楚,它也沒有專門開設一個窯來燒造,而是在景德鎮接到中央的任務後,集中景德鎮燒瓷大師一起進行設計,挑選最上等的瓷料燒制出來的。有沒有一個「主席瓷窯」呢?當然沒有,但我們可以說:主席用瓷是在景德鎮燒造的,而主席用瓷在當代景德鎮瓷器中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是當代瓷器的極品。筆者在此稱的「主席用瓷」,當然不能與封建社會的貢瓷相提並論,僅以此說明生產一批主席用瓷不需要一個專門窯口的。同樣道理,湖田窯生產一批精品作為貢瓷,稱作「柴窯」也可以吧?又如宋代河北的定窯、河南的鈞窯,它們也有燒制精品作為貢瓷,也有燒制民用瓷的道理一樣。
據婺源縣《嵩峽齊氏宗譜》記載:「詔封新安元帥掣麾侯齊宗蠖,仁宗景祐三年,初任景德鎮窯丞,慶歷五年,因部御器經婺源下槎,土名金村段,行從誤毀御器後吞器亡之事。」此記載說明宋代的景德鎮已向皇上貢瓷。
南宋李壽《續資治通鑒長編》磁器部雜錄,有記載神宗元豐八年在「饒州景德鎮置瓷窯二月易務,」此記載所設立的「瓷窯博易務」為行政機構,應是當時負責管理瓷器生產、貿易、稅收和進貢瓷器等有關事務的機構。
《宋會要輯稿》中記載:京朝的「瓷器庫」存有越州、饒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等。此地記載中「瓷器庫」裡存儲的瓷窯器,應是各地進貢去的,其中饒州瓷器應以景德鎮為主,景德鎮青白瓷當然以湖田窯的瓷器為主。
1997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在湖田窯豪豬嶺發掘時,出土了一塊刻字的器底瓷片,其「外底三縱行刻寫:『迪功郎浮梁縣丞臣張昂措置監造』14字」。此次考古的新發現,亦充分證明北宋景德鎮湖田窯為朝廷燒制過貢瓷無疑。
再者,根據文獻對「雨過天青」的記載,柴窯所具備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征,那麼一種珍貴的藝術作品,除一部分供御用之外,其余的都是達官貴人使用,亦無可置疑。
六、柴窯作品如今還有否存於世呢?筆者認為是有其物存在於世的,正如「秘色瓷」一樣,有其物存在於世,未曾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發現有明確記載秘色瓷實物之前,人們不知道秘色瓷就是越窯的精品。又如元代青花,上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也不普遍真正了解元代青花真面目。現在人們對柴窯的認識亦如此,如真的見到實物亦不知它的存在。現存於世的瓷器中,哪些作品屬於柴窯呢?著名考古學 家馮先銘 先生認為湖田窯的作品最接近,筆者也有同感。湖田窯中的精品就是所說的千年前的柴窯。文獻中所形容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就與湖田窯的精品非常吻合了。湖田窯是生產青白瓷的最佳窯口,但湖田窯在文獻的記載中並不多,這也是一件怪事。
筆者認為,宋代景德鎮湖田窯應與宋代五大名窯齊名才對,這是筆者近二十年來看了大量的湖田窯實物所想到的一件事。歷來文獻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依次是柴、汝、官、哥、定,由於柴窯近千年來未知實物如何,所以人們又將柴窯刪去,加上鈞窯,成為現在所熟悉的汝、官、哥、定、鈞。這些都是宋瓷中赫赫有名的五大名窯,就是未見加入湖田窯,這是什麼原因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其一,主要是湖田窯入元以後,生產已大不如前之故。湖田窯僅於宋代最興盛,而北宋是它的發展頂峰期。其二,自宋代以後的幾百年來,湖田窯生產的作品流傳於世的甚少。每逢戰爭,文物都是率先遭到人為的破壞,湖田窯的作品亦不例外。其三,要保存好湖田窯的傳世品絕非易事,像「薄如紙」、「一碰即破」這樣的的湖田窯作品要保管幾百年,你說難不難?由於湖田窯的作品所見甚少,因而未能得到人們的普遍認識,它的藝術成就亦即不能得到允分的肯定。我們現今所見到的湖田窯器物,其胎骨的超薄度、釉色如湖水般的美麗、釉面的光潔瑩潤、形制的精巧典雅,可以說都達到了巧奪天工的高超藝術水平。由於湖田窯作品的藝術成就和過去文獻中所說的柴窯特征非常相似,所以筆者認為湖田窯與柴窯關系非常密切,應是宋代燒制貢瓷的地方,也就是我們文獻記載的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特征的柴窯所在地。或者說,當時湖田窯生產的瓷器,其精品是向朝廷進貢的,作為貢瓷的這部分即是人們所稱的柴窯。所以筆者懷疑,宋時的湖田窯的精品就是柴窯?
古人曾對景德鎮的瓷器作過這樣的贊美:「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比喻其釉色、質感能和我們心愛的玉器相媲美。由於器物的胎骨極薄,故又有詩贊曰:「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比喻其胎骨極薄、造型輕巧,一件這樣的器物擺著,既怕被「風吹去」,又怕被「太陽曬熔」。你說這種瓷器的藝術成就如何呢?美不美?筆者認為這種比喻應是指宋代景德鎮的湖田窯作品,正如《中國陶瓷史》指出:「如果把『假玉器』和『佳者瑩縝如玉』的評語,用於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倒是比較恰當和符合實際的」一樣。
大家知道,陶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作品,它是造型、釉色、雕刻、紋飾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載體。它還作用於「火」,故而陶瓷又是火的藝術體現。同一個窯口生產的作品找不到絕對相同的釉色,讓陶瓷或瓷胎不變形,讓釉色千變萬化,這是火在窯內所能產生的效果。陶器在900~1000℃左右,瓷器在1300~1350℃左右,在這樣高溫下成型一件釉色光潔可愛、形制典雅大方的藝術作品亦不是容易之事。難怪中國陶瓷遐邇聞名,特別是這種胎「薄如紙」,擺著怕「風吹去」、「日炙銷」,如「假玉器」一樣的作品。這類作品除了一部分作為「貢瓷」外,其余者在市面上出現應被人們搶購一空,作為寶物一樣珍藏起來,不捨得使用,或不敢使用,因為其太美和太薄之故,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器物。如果不是現在出土,誰又能窺見它的風采呢?誰又能看見它的真容呢?正如《飲流齋說瓷》語:「或者天壤奇寶,不肯終秘人間耶。」難怪幾百年來未出現於陶瓷文獻中,沒有得到其應有的地位。
湖田窯是景德鎮宋瓷中的佼佼者,是宋代青白瓷的領略人。它的燒制成功,推動了景德鎮眾多窯口的湧現,如湖田、楊梅亭、三寶逢、南山下、黃泥頭、白虎灣、塘下、湘湖、盈田、進坑、柳家灣、南市街、寧村、楓灣、寺前、牛屎嶺、汪村等。蔣祈《陶記》中這樣記載:「景德鎮,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可見宋時景德鎮窯場林立之勢。據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調查,宋代景德鎮窯業就多達136處。除此之外,對本省內亦有影響,像金溪、南豐、寧都、贛州、吉安、奉新、靖安等縣市也相繼燒制青白瓷。國內的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廣大地區,亦相繼燒造青白瓷,形成了宋元時期具有獨特韻味的青白瓷體系。其影響之大、之深遠,幾百年長盛不衰,當然取決於湖田窯作品成功的魅力和推動力:「1.胎質的幼潔、堅硬和「薄如紙」的胎骨。2.釉色的白中閃青、透亮、瑩潤、細膩可愛。湖田窯的「青」色是天青色,或者曰淡淡的湖水綠色,不是植物葉的青綠色。「青」是大自然之美,是優美環境的色調。3.每件作品既輕巧、典雅,又恰似「如冰如玉」的藝術效果。
筆者認為,今天我們應給予湖田窯藝術成就正確的評價正當其時。因為當今時代,是中國社會進入一個飛躍的新時代。中國各項建設亦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時代,由於各地建設的騰飛,深藏於地下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文化寶藏、出土文物不斷地大量湧現。所以,今天的歷史文物考古者、文物工作者和文物愛好者對於這一機遇的到來,要抓緊機會深入研究我們的課題,解決我們要解決的課題,如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柴窯問題。
湖田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的窯場之一,早在南宋(一說是元代)時成書的蔣祈《陶記》就有記載。清代的《景德鎮陶錄》、《南窯筆記》等也有記載。《景德鎮陶瓷史稿》有這樣的評述:「湖田窯,湖田離鎮七華裡,在宋代,這裡已大量生產瓷器了。湖田在南山腳下,燒瓷的范圍極廣,……胎骨極薄的看出得出是碗與盒的制作,較厚的,劃花的線條都能透著光。水青色的釉,令人一見有明朗輕快之感,還有極優美的刻花花紋,胎骨的潔白無疵,就是比之現在景德鎮所用的瓷土,只有過之無不及。」
元代以前的景德鎮燒瓷史,歷來就是以燒制素瓷為主,白瓷更為出眾,自唐初開始,燒制有「假玉器」般的瓷「貢於朝」。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景德鎮唐代有陶窯和霍窯兩處燒瓷貢朝:「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鍾秀裡人陶氏所燒造。邑志雲,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為東山裡人霍仲初所作,當時呼為霍器。邑志載,唐武德四年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進御。」唐代景德鎮已能制出「假玉器」和「佳者瑩縝如玉」的瓷器。宋代景德鎮在前人的基礎上更有可能創造出高水平的作品,所以宋初湖田窯的問世,是很自然之事。景德鎮為什麼能制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樣高水平的瓷器?這和當地的原料關系非常密切。正如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瓷質之貴,在於瓷泥……。是種土砂,非隨處所恆有,復分各式,有紫、有黃、有褐、有白;而以白為最貴,紫也、黃也、褐也,均無法使之白。而白之一種,千百年來,獨尊景德鎮之所制焉。」這種白色瓷石原料,也只有江西所專有,有是其得「地利」的先決條件,所以湖田窯才能燒制出高水平的瓷器。
從現有考古資料得知,湖田窯址的面積達 二十六萬平方米 ,是我國規模最大、延續燒制時間最長的窯場。它應試燒於五代,極盛於北宋初,延續至元、明代,長達700年之久。《影青瓷說》這樣記述:「從現存的窯址遺存看,景德鎮湖田、楊梅亭、柳家灣、石虎灣、湘湖等窯,五代時仿燒過灰胎青瓷越窯器,品種比較單調……宋代初年,仍造白瓷器,……由於瓷釉的改變和制燒工藝的進一步更新,產生了光潔度很高、釉面滋潤而泛水青色的瓷種。這就是瓷苑新秀影青瓷。」這裡清楚說明「影青瓷」這個新工藝是始於宋代初年,而且胎骨極薄,釉面光潔度很高,滋潤而泛水青色。
以下我們談及有關青白瓷、影青和湖田窯三者的相關問題。宋代至清代,人們一直把瓷器釉色青中有白、白中閃青的叫青白瓷。青白瓷包含著「影青」瓷、湖田窯瓷在內,即「影青」瓷和湖田窯瓷是同屬青白瓷系,而「影青」瓷和湖田窯瓷應是青白瓷中一個小系。「影青」主要產自江西,江西窯以外所產的青白瓷,胎質粗糙,雜質較多,胎體較厚而胎色白中顯灰,胎的透光度極弱,有的甚至不透光。而「影青」瓷則不同,胎質細膩、幼潔,胎色較潔白,雜質少,胎體較薄。它的透光度最好,有個別的通體均可透光,特別是湖田窯產品,它的瓷化程度最高,既是「影青」瓷中最上乘者,又是青白瓷中的佼佼者。三者的瓷釉區別也很大,青白瓷的釉色青白中顯黃、顯灰均多。釉的透明度弱,以渾濁釉為主,釉有開紋片和不開片兩種;「影青」瓷的釉,其釉色是淡的天青色,或叫淺的湖水色,但大部分顯黃者多,玻化程度大,其透明度也大,釉中也有開紋片和不開紋片兩種。湖田窯瓷釉色最美,是天青色,或是淡淡的天藍色、湖水綠色,釉質透亮光潔、瑩潤,釉面平滑,質感很強,美者可鑒人,釉中很少開紋片。以上三者之間,從胎質的細潔度、胎色的潔白度、胎體的透光度,從釉質的強度,以及釉色美麗可愛等各方面對比,湖田窯確是無與倫比,它排在青白瓷中首位是無可非議的。
湖田窯的胎質應該說是景德鎮最上乘的瓷土,該瓷土惟有景德鎮所獨有。湖田窯胎是白瓷土,堅硬幼潔,可塑性強,成型胎壁極薄,燒成後胎壁可透光。如果是真品,胎壁中多出現有空隙的地方,這一特征胎薄者多能找到,如果在20倍放大鏡下,還顯得水汪汪似的,即有水分感,現在仿品則無以上特征。湖田窯的釉質透明潔淨,釉面光亮平滑,釉色青中有白,白中閃青,猶如湖水中的青色。特別較厚釉的地方更加明顯,恰似雨後天晴、淡淡的藍天色,這種天青之色顯得那麼輕快,又是那麼可愛動人。這種青色中,如果用放大鏡照之,釉內可見大小均勻的氣泡,既像湖水中浮現出一片大小的珍珠,又像天上的大小星星在閃動,氣泡那麼動人爽朗,這種顏色正如我們常說宋代柴窯的釉色——「青如天」之色。天之青色是什麼色調呢?「雨過天青雲破」,這是大雨初晴,風吹雲散後天青色的標准。這種天青色要在大山、原野、平原、廣大農村才能見到。在大城市去觀看是不能理解這種天之青色的。
湖田窯的胎薄器皿,給予人們印象是只見到釉而沒有胎骨。胎與釉可以說已形成一體。特別是迎光照之,胎釉是高度結合融化為一體。如果有刻、劃花紋的器皿,在強光下可以清晰見到整個花紋主圖案,隨著每一刀法的深淺變化、玲瓏傳神,活現出美妙淡青色的光環,這種奇特的藝術效果和感應力,也只有在湖田窯作品中所具有。所以說,湖田窯是當時上等窯口,其作品都是供應達官貴人使用的,最好的作品是貢奉朝廷使用。而「影青」窯系產品供應對象都以平民百姓為主,或作為外銷之用。
湖田窯是青白瓷的領路人,是青白瓷的佼佼者,是燒制貢瓷的所在地。它一定有其獨到之處,它的超群藝術成就是光芒四射的。筆者認為湖田窯的藝術成就有如下幾點是值得肯定的:1.青淡素雅,釉色美。湖田窯之釉是「青」色,是大自然之美,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淳樸美的追求。「崇青」是我們祖先永遠所求。青山綠水,藍天碧海,從古至今,我們所求也。所以,中國歷代青色釉陶瓷是一條主流線。自商周的原始青瓷起,近五千年不斷向前發展,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單一的青,發展到不同的青色。特別到了清代,瓷器中的青色達到了五花八門的地步,如天青、冬青、湖青、豆青、翠青、蛋青、蝦青、粉青、玉青、茶青、蟹青等。我們說的湖田窯釉之青色,是白中閃青,青中帶白,是天之青色,是「雨過天青」之青色彩,是蔚藍淡淡天空之美色。聚釉中顯濃色,一濃一淡,一聚一散,其色美妙。它的美是動態之美,而其它窯口的釉色是不能與其相媲美的。2.溫潤如玉,質感美。湖田窯一直有「瓊玖」和「假玉器」之美稱,這一點不假。湖田窯生產的是瓷器,但它追求的是玉的效果,這是它的成功所在。人們自古以來,既用玉也愛玉,古語雲:「寶,玉也。」玉就是寶,《說文》雲:「玉乃石之美者。」古人除了用玉作為物質美的追求外,還作為一種禮儀之器來使用。玉被視作吉祥之物,所以「美玉」是人們夢寐以求之物,湖田窯瓷器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這一追求而生產的。一件好玉,人們所要求的有如下幾個條件:顏色之美、清澈透明、純淨的玉質、堅強的硬度和明亮的光澤。這幾方面,湖田窯的作品做到完美無缺,達到了高度吻合。湖田窯施釉極薄,透明度極高,色澤奪目宜人,能達到瑩潤的玉質感,此方面它是在其它窯口之上,不愧為貢瓷「柴窯」所在聖地。3.胎「薄如紙」,體質美。湖田窯的瓷胎主要是用當地所產的優質高嶺瓷石為原料。它有耐高溫性能,又有極強的可塑性。它潔白純淨,雜質極少,成型後胎質堅硬細潔,最薄的器壁厚度僅 一毫米 。宋代其它窯口,如鈞窯、官窯、哥窯、耀州窯、定窯、龍泉窯、磁州窯等,這些大窯口、名窯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它們不是釉厚,就是胎厚。它們以灰白胎,或深灰胎為主,而且胎的透明度極差。它們沒有湖田窯那種潔白、明亮、清澈之美,特別是湖田窯中有刻、劃花紋的器皿,迎光照之,有一種玲瓏剔透、流星滑行、青天碧流、色光交融之美。在這麼「薄如紙」的胎上用刀、利器刻、劃一幅剛勁有力、刀法流暢、生動傳神圖案,其韻味是無窮的,這一藝術成就也是在宋代各大名窯之上。4. 高貴典雅,造型美。所見的湖田窯器物品種繁多,如常見的日用品:盤、碗、碟、盞、托、洗、缽、盒、罐、瓶、壺、爐、枕,陳設雅玩的熏爐、高足杯、淨水盅、渣斗、燈、水注等,雕塑類有獅子、龍虎及十二生肖等動物,以及小孩、老婦、老翁、佛像等人物塑像。在造型上既吸收了北方窯口作品的粗獷中帶有線條之美,又吸收了南方窯口作品的精細雅致的手法。北宋早期的湖田窯作品最能充分體現前者,北宋中後期的精雕細刻,說明了後者。它精細中顯得明快,玲瓏中顯得雅致,高貴中顯得典雅。它沒有粗野之感,也沒有嬌娜之態。它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那麼明亮、清澈、精細、輕盈和高貴,而且落落大方。它既有女人之態,又有男人雄姿,兩者的內涵結合出最美的體魄。所以,古人,乃至今人視湖田窯如玉,視玉為寶,視湖田窯也是寶。「寶玉」我所求也,也是我所愛也。
七、柴窯誘惑了人們一千年,人們對它的秘密也探尋了一千年。這一千年來只給人們留下了一些懸念,令人感到它是水中月、鏡中花。主要是因為人們始終未見到它的器物,僅能在推測中進行研究。它到底有沒有器物存世呢?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景德鎮湖田窯中的精品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柴窯。
八、真假柴窯、湖田窯的鑒別。目前在市面上出現了不少假的湖田窯作品,為了正確辨別真偽劣我們可以從以下十個方面進行鑒賞:
1、釉;真:釉色天青色,光亮平滑,透明清晰,有一種肥厚、瑩潤較強的質感之美。偽:釉色青中閃微微黃色,釉面粗糙,斜光下顯皺紋似的,有干澀、渾濁之感,即是說透明度不大,特別是釉厚的地方。
2、胎;真:胎骨細膩,幼潔,堅硬,放大鏡下現有水分感,濕潤潤的。胎透明度較強。偽:胎骨顯粗松,干燥,放大鏡下水分感少,顯得嫩白,有堅硬不足的感覺。胎的透明度較弱。
3、器底;真:器底露胎的地方有氧化鐵的還原呈色。有深淺之分;淺的閃黃,深的黑褐色。它們都發自胎中,看上去有自然、沉舊、光潤的感覺。偽:器底露胎的地方氧化鐵的呈色是有意塗上去的,都是在表面,也有深淺之分;淺的閃黃,有新、艷之感;深的呈黑褐色,干黑黑的,放大鏡下顯得干燥,像燒柴的鐵鍋底下炭灰色。
4、胎中的旋紋;真:胎中的旋紋是人工制作時的痕跡,所以不工整,不精細,有時也有看不到旋紋的。偽:胎中的旋紋精細、工整、均勻。器底部、腹部等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是機械制作的痕跡。
5、胎中的空隙;真:在強光下不難發現,胎骨的緊密度不大,往往能發現胎中有空隙的地方。偽:在強光下胎的緊密度和真品相比是大的,胎中形成的空隙的地方不多,有的甚至沒有。
6、釉中氣泡;真:在放大鏡下,釉中氣泡有爽朗、明快感覺。在釉厚的地方觀察氣泡,感到釉清亮透徹,大的氣泡外周圍似乎還有一周小小的珍珠的襯托著。偽:在放大鏡下,釉中氣泡大小不一,有呆滯感覺。在釉厚的地方看氣泡,感到釉層有渾濁感,有個別的大泡還有破掉現象。
7、圖案;真:器皿中的圖案安排恰當,嚴謹有序,刻花剛勁有力,刀法熟練流暢。偽:器皿中的圖案構圖草率,刻、劃線條死板,軟弱無力,沒有生動感。
8、手感(用手拿起之感覺);真:整個器皿胎的厚薄一致(有個別器底是厚的),有胎薄輕盈、釉面平滑爽快之感。偽:有厚、重、笨和釉面干澀的感覺。
9、修胎;真:給人印象是干淨利落、自然明快,看上去有剛勁鋒利之美。偽:我們往往可以從器皿的口喙、底足處去鑒別,仿品多有刻意圓滑柔弱之病。
10、聽聲;真:用手托起,輕輕擊之,其聲有兩種:a、金屬聲,清脆雄亮,有柔柔的回聲,其音韻是美妙的;b、輕輕叩之,其聲較木或瓦聲。主要是出土地的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影響。偽:用手托起,輕輕擊之,其聲是堅硬的金屬聲,聲音較短。
此外,文獻中的「多足粗(粗)黃土」一語,應該不是指胎色或釉色,而是指器物底足無釉露胎的地方。該處是燒制時墊燒的痕跡,器物在出窯後往往會出現一層薄薄的高溫護胎泥,為常說的白色「化妝土」吧,表面還現有不規矩的氧化鐵還原色,所以顯得粗糙近黃色。
結束語:根據上述古文獻與實物的印證,筆者認為:宋代柴窯指的應是景德鎮湖田窯上乘的精美作品,因為它完全符合文獻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十二字的特殊內涵。關於柴窯十二字內涵,中原地區和北方地區的窯口,如河南的鈞窯、臨汝窯、河北的定窯、磁州窯,陝西的耀州窯,應該是無法比擬的。就胎壁「薄如紙」這一點上,它不是指胎的厚度,也不是指釉的厚度,而是指胎與釉結合在一起的厚度。「薄如紙」有兩個特點:a、胎壁與釉如紙一樣薄;b、能透光。再者,具備這十二字內涵的柴窯作品,從地區風格來講,也不像北方地區和中原地區的風格。這兩個地區的風格在筆者看來,大有雄偉、粗獷、厚道、豪邁、古拙的氣質,其人物的風格和氣質都是相吻合的,古人雲:「物似其人也。」而柴窯的作品,是輕盈、精巧、高遠、明快、挺拔、典雅,也正是南方地區的風格氣質。我們可以從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宋、元磁州窯系,河南的宋、元時代的鈞窯,陝西的耀州窯等陶瓷作品和江西地區生產的陶瓷器物作一對照。不難發現,不同地區作品的內涵亦不相同。所以說,柴窯的產品也只能在南方的江西景德鎮才能生產出來。至於文獻中指的「柴窯出北地」,其「北地」是指地域概念,還是時間概念?筆者認為,地域概念應是指長江以北,時間概念是否說北宋皇帝呢?這至今仍是個懸念,有待我們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討。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在考古和研究工作受到重視的今天,我們深信柴窯的秘密大白天下為期不遠了,正如越窯秘色瓷一樣。
- 留言者: 阿丁
- Email: tingkuochiang@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2-20 13:55:26
湖田窯影青瓷我也有一個,歡迎參觀。
[版主回覆02/20/2009 17:03:19]
偷偷跟您說
我這是假的
- 留言者: 店小二
- Email: s_8020@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8-01-07 17:54:18
[版主回覆01/08/2008 09:48:40]謝謝
- 留言者: 阿里山小姑娘
- Email: patvickpig@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7-11-27 11:26:47
閃閃發亮 ^^ 讚 !
也你分享 文章 戶頭裡有6億
[版主回覆11/27/2007 11:52:18]
文章很好笑
精油很容易讓我哈啾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